第(2/3)页 刘备听得很认真,也大致理解了为什么刘璋在益州的统治会这么暗弱、无法集权发展军事、每次派人出去巴郡或者汉中讨伐,最后都会养出新的尾大不掉半自立武将。 不过,刘备如今并没有立刻入川的计划。就算有,他也不好直接跟张松讨论细节——那样岂不显得他早有预谋? 所以,在聊了一会儿形势后,在即将涉及到具体行动计划和方略时,刘备恰到好处地踩了刹车,对张松温言道: “先生莫急,孤素无夺同宗基业之心,故而对入川之事,从未考虑。如今事出仓促,不如召子瑜来,一并商讨后续计划——先生尽管放心,孤知道保密的,绝不会让先生暗投我军之事,为第四人知晓。” 刘备表示他不会让张松陷入泄密险境,只让诸葛瑾一个人知道,将来最多也再加个诸葛亮。其他心腹级别更低的人,就完全保密,连关羽张飞赵云也不会知道。 这倒不是刘备信任诸葛兄弟远超关羽,而是刘备很清楚那些武将是只管执行战略的,制定战略的环节不用他们插手。 何况关羽虽然细心,但张飞就不太靠谱了。要是只让关羽知道,甚至让赵云也知道、而唯独瞒着张飞,那反而不美,容易内部生出不快,还不如一刀切所有武将都不知情。 张松听刘备都把保密级别提到那么高了,自然不会介意,连忙谦逊请刘备自便。 诸葛兄弟是什么智识什么谋略,天下人尽皆知,自己的事情,能只被他们知道,这可是荣幸。 不一会儿,刘备就派侍女把诸葛瑾请来了,随后他又挥退了侍女,屋里只留三人。 刘备把张松的情况当面大致说明了一下,诸葛瑾摩挲着扇骨,若有所思,听完后先补充了一个问题: “子乔投效主公,此事绝对隐秘吧?若是这几日便回益州,也不至于有危险?” 刘备:“此事只有我们三人知晓。” 诸葛瑾点头:“那就好,那就说明还能隐忍不发。既如此,我也直言为主公谋划——去年连番大战,曹操灭袁尚、我军取徐淮三郡,敌我两军皆疲惫不堪。今年曹军新退,估计敌我双方都不会轻易用兵,必须休养生息。” 诸葛瑾说到这儿,先停顿了一下,让二人接受这个共识。 刘备、张松也自然而然点头,觉得确是如此。 自官渡之战以来,如今是第四个年头了。如果刨除官渡之战相持厮杀的那大半年、从官渡结束的时间点来算,也已经两年半了。 这两年半里,曹操和刘备、袁谭,可以说都没什么时间歇着,一直在高强度对抗。白骨露於野,百姓、士卒死伤惨重,还附带着大量的人口迁徙。 毕竟随着两军边界线的不断变化,为了防止被敌军骚扰,曹操在制造新的边荒区。 而刘备这边虽然不用制造边荒区,但臣服刘备的袁谭,却免不了这些麻烦——尤其是袁谭用来维系青、幽的冀州渤海郡,因为地处平原,其实只剩下南皮城以及去年才新修的天津城周边能组织起生产,加上漳水下游入海口沿岸的一些耕地,可以在军队的保护下搞军屯。 其他地方,因为无险可守,只能把人民迁走。袁谭不迁的话,也会被入境的曹洪等部队把人口掳掠走。 以至于巅峰时期号称二百多万人口的渤海郡,如今连三成人口都不剩了。 一部分被袁谭自己迁走、或是由刘备让周瑜、太史慈的海军走漳水-渤海水路迁到别处。 而留在南皮城以西的,都被曹军抓走了,才不会留给袁谭。 这样大规模的持续战乱,迁移,绝对是需要一整年修整、尤其是让移民重新安家恢复生产,再打仗的话,怕是百万级的平民饿死都有可能爆发。 曹刘双方都会有一个默契:仗实在打不下去了,建安九年秋收之前,双方都别整活了。连续三年血战,必须休息一年。 而刘备这边,还有一个事情必须重视,那就是林邑稻的种植和推广。 因为海路从林邑国买回来的种子,只有数千石的规模。就算后续每年买几千几万石,也是杯水车薪,所以早稻的推广,主要还是靠南方本地种植后、把收获尽量留作种子,慢慢扩散。 按照这个速度,今年只有几个乡级别的田地,可以种植林邑稻作为早稻。 就算精耕细作、水肥充足的情况下,种子繁殖速度能达到每年十几倍,明年建安十年也就是最多扩张到县级种植面积。 建安十一年,或许能扩张到郡级,建安十二年才能扩张到州级。 第(2/3)页